电影《我本是高山》根据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她以“教书救人”为己任,引领大山深处的女孩们无畏逆境,冲破命运牢笼的动人故事。影片由海清饰演燃灯校长张桂梅。剧组主创为了讲好张桂梅校长的故事,历经多年筹备积累素材。早在2020年,海清就和剧组主创们一同来到云南的大山里拜访张校长,倾听她的亲身经历和教学理念,跟随张校长家访当地的学生们,近距离地感受张桂梅校长对学生的无私奉献的真心。初见张校长,海清便感受到张校长的热情、亲切和对自己的信任。“可以拍您的故事吗?”海清的问询得到了张校长肯定的回答,“行,我交给你了”。
从外在形象的细致还原,到人物神态的准确拿捏,都是海清在和张校长的相处中认真聆听、观察、记录的成果。现场拍摄时,常常海清不躲在荫凉处休息而是在太阳下暴晒,只为让自己的皮肤能真实呈现出黝黑和老化的效果;山路崎岖,海清爬山时抓起一捧土在手里摩擦,合理还原手部细节;她还注意到张校长摘掉眼镜把镜片朝下放的习惯,于是磨损镜片、用指甲刀打磨眼镜腿;贴在手上的药膏洁净无瑕,海清察觉这不够真实,于是重新把膏药往地上蹭直至有粗糙感……当海清穿上戏服第一次出现在教室的那一刻,孩子们愣住了,她们以为海清是真的张校长,许多孩子都哭了,拍手欢迎她,海清也情不自禁地落泪。
这些孩子们都是剧组在云南当地挑选的素人小演员们,她们从没有表演经验,但女孩们质朴而本真的面貌,呈现了极具写实感的表演。谈起与这些孩子们的合作,海清眼里满满的自豪,海清称赞她们非常了不起,演起戏来既敬业,完成度又高,非常流畅。“她们小小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大大的灵魂,她们每个人的眼睛看给你的那个光、那个透亮,我喜欢‘死’了”,在采访里,海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这群小演员们的喜爱。
因为年纪小的缘故,孩子们有时对于剧情不太理解,而海清会和小演员一起梳理剧情,帮助她们进入角色和情境之中,鼓励她们的表演。遇到情绪较大的戏份,海清会在镜头外陪着小演员们演,引导她们的情绪,和她们一起哭,而这样对于演员来说其实是极耗费体力的。因此,常常海清陪小演员们演完,自己还要再演一遍。对于这些“费劲”的事情,海清从未提及自己累,反而谦虚表示“跟她们在一起演戏,其实受益最大的是我”。
不仅是在表演时的给予孩子们帮助,海清私下对于孩子们的照顾也十分温暖。海清担心孩子们着凉,给她们及时拿来暖宝宝;给孩子们发饮料和零食,送孩子们羽绒服,奖励小演员们吃炸鸡等等,小演员们说,“海清老师会照顾到每一个人,我们都是她的孩子”。在拍戏时,海清得知这些小演员们没有走出过云南,就答应以后带她们看看大海。于是在今年的金鸡奖,海清就带着剧组的几位小演员来到厦门看见了美丽的大海,小演员们第一次来到海边,把捡到的贝壳送给海清,她们说“海清老师就像大的贝壳保护着我们这些小的贝壳一样”;红毯上,海清穿着的组服T恤上是小演员们为她手绘的高山、太阳、大海,满满细节里,深藏着小演员们对海清的爱。
海清还带着小演员们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实现她们的心愿。北京正值秋冬换季天气寒冷,海清为她们准备了保暖的衣物。美朵达瓦因为个子小被人群挡住视线,海清一把将她抱起举高。在每一个路演现场,海清站在小演员们身旁,鼓励她们发言并认真聆听,给足了她们信心。海清在现场夸赞她们,海清说“要谢谢这些小演员们,她们的精彩表演为我们影片的呈现付出了非常多。是她们的真挚成就了这部电影”。海清的温柔力量,是小演员们最为安心的存在,而经过《我本是高山》的拍摄,小演员们和海清相处之间的双向爱意也令人动容。 影片里,张校长对女孩们“亦师亦友更亦母”的情谊让人感动,而现实中,海清对小演员们的戏里戏外的关爱与张校长对女孩们的情谊交相呼应,同样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张校长用自己的方式为越来越多的孩子们点亮一盏通往大山外的明灯,用这种关爱照亮了更多人,海清在饰演张校长的过程中,也把这份爱也传递给了孩子们,真挚又柔软。
|